汽車發動機通過燃燒汽油,將化學能轉化成熱能,熱能推動活塞進行運動產生機械能,再經過變速器、動力軸輸出到車輪端 在整個能量轉化和傳遞的過程中,因為燃燒不充分、機械磨損、熱能損失等因素,最終驅動汽車行駛的能量會大打折扣。汽油燃燒產生的熱量轉換成機械能的比例,通常被稱為發動機的熱效率 比如一臺發動機的熱效率是38%,也就意味著加滿一箱油,有一大半的油都是白白浪費掉的。所以在發動機的技術發展歷程中,提升能量轉化效率就成了重中之重 目前行業內熱效率超過40%的發動機有很多,比如豐田的2.5L自吸發動機,熱效率可以達到41% 比亞迪的1.5L驍云發動機和馬自達的2.0L壓燃發動機,熱效率高達43% 國內東風汽車旗下的馬赫1.5T混動專用發動機,熱效率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45.18% 一輛車省不省油,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熱效率。同樣排量的車型,發動機熱效率更高,其其燃油經濟性就越好 但是油耗低和動力強從本質上來說永遠是背道而馳的,要么是輕而緩的高效率,要么就是急而促的強動力。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很難做到二者兼顧 目前的主機廠大肆宣傳熱效率,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宣揚自己的技術實力,對于用戶來說熱效率其實是一個比較雞肋的參數 比如豐田凱美瑞的2.5L自吸發動機,只有在扭矩輸出150-170之間,才會接近官方宣傳的40%熱效率,其他扭矩范圍內,熱效率立馬就會降到38%左右 大眾的EA888,雖然最高熱效率只有38%,但是最佳工況區間更寬泛,動力表現明顯更優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日系車在推出新款發動機時,總是會提到這款發動機的熱效率是多少,因為日系車更加希望利用熱效率來降低車型的平均油耗 而德系車卻認為省油是柴油機的強項,汽油發動機就是應該追求動力,所以在研發新機型時更希望通過渦輪增壓、48V輕混這些技術,來提升發動機的輸出性能 比如寶馬的3.0T柴油發動機,熱效率接近42%,并且大部分工況都處于高效區間 相比于豐田的自吸發動機,不管是最高熱效率,還是最佳工況區間,都擁有絕對的優勢,更何況寶馬的N57還是8年前的產品 所以說,不管是渦輪增壓還是自然吸氣,又或者是柴油發動機,熱效率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如何能讓發動機在更廣的范圍內處于高效區間才是核心 從這一角度來說,柴油發動機優勢最大,小排量增壓發動機其次,自然吸氣算是墊底的水平 如果是為了提高熱效率而犧牲動力,對于大多數汽車廠家來說并非難事,稍微有些技術實力的車企都能做到 如果你對于汽車的動力性能更加看重,熱效率越高,反而會成為一項致命的缺點熱效率超40%成常態
熱效率有什么意義?
效率越高,動力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