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冊 |
![]() |
---|---|
相關參數 |
|
手術簡介 |
|
適應證 |
1.急性胃擴張 2.麻痹性腸梗阻,如急性原發性腹膜炎、出血性小腸炎、低血鉀等引起,以解除或減輕梗阻。 3.外科手術后、感染、外傷等所引起動力性腸梗阻。 4.機械性腸梗阻,如蛔蟲梗阻引起,必要時可為術前準備。 |
手術方法 |
1.胃腸減壓器 三瓶重力吸引裝置(見右圖)。 按右圖所示,安裝吸引瓶甲、乙及收集瓶。吸引瓶甲灌滿清水,用時開放排水管,水則由瓶甲內流瓶乙,吸出之胃腸液流入收集瓶內。瓶甲的水流 完后,可將瓶甲與瓶乙互換,重新安裝排水管及吸引管,繼續進行吸引。 2.中心負壓吸引或電動負壓吸引器一般在吸引器和胃腸減壓管之間加裝一調壓瓶,可防止吸引力過大,損傷胃腸黏膜。瓶中盛水1/2,以長管插入水面下的深度來調節吸引的壓力,插得越淺,吸引力越小,插得越深,則吸引力越大,用于胃腸減壓時,一般長管插入水面下4~5cm即可(見下圖)。 |
手術實施 |
|
手術原理 |
胃腸減壓術是利用負壓吸引原理,將胃腸道積聚的氣體和液體吸出,以降低胃腸道內壓力,改善胃腸壁血液循環,有利于炎癥的局限,促進傷口愈合和胃腸功能恢復的一種治療方法。 |
操作方法 |
1.取坐位或斜坡位,清潔鼻孔,將胃管前段涂以潤滑油,用止血鉗夾閉胃管末端,順鼻腔下鼻道緩緩插入。 2.胃管插至咽部時,囑病人頭稍向前傾并作吞咽動作,同時將胃管送下。若惡心嚴重,囑病人深呼吸,待平穩后在繼續插入已量好的長度。用注射器抽凈胃內容物,接上胃腸減壓器。如系雙腔管,待管吞至75cm時,由腔內抽出少量堿性液體,即表示管已進入幽門。此時用注射器向氣囊內注入20ml空氣,夾閉管口,其管端即靠腸蠕動滑至腸梗阻近段。 3.若抽不出胃液,應注意胃管是否盤曲鼻咽部,如沒有盤曲,可注入少量鹽水沖洗,觀察是否通暢?;蜃⑷肷倭靠諝馔瑫r聽診上腹部,以證實管的位置是否已插入胃內。 4.最后用膠布將管固定于上唇頰部,連接胃腸減壓器,無減壓器者,用注射器每半小時抽吸一次。 5.操作時要經常檢查胃管有無屈曲,是否暢通;若引起嗆咳、呼吸不暢,應考慮是否誤入氣管,應拔出重插。 6.留置胃管期間,要做口腔護理。 7.保持負壓吸引,直到腹脹消失。拔管時,應停止負壓吸引后在拔出,以防損傷消化道粘膜。 8.近期上消化道出血、食管阻塞及身體極度衰弱者慎用。 |
注意事項 |
1.在進行胃腸減壓前,應詳細檢查胃管是否通暢,減壓裝置是否密閉,吸引管與排水管連接是否準確等防止引起事故。如減壓效果不好,應仔細檢查發生故障的原因并及時排除。 2.減壓期間應禁止進食和飲水,如必須經口服藥者,應在服藥后停止減壓2h。為保持減壓管的通暢,應定時用溫開水沖洗胃管,以免堵塞。 3.根據每日吸出液體量的多少,應適當補充液體,以維持病人水和電解質的平衡。 4.電動吸引器的收集瓶內吸出的液體應及時倒掉,液面不可超過瓶子的2/3,以免將水吸入抽氣機內,損壞馬達。 5.病情好轉,腸蠕動恢復或開始排氣后,可停止胃腸減壓。 據臨床觀察,傳統法插入深度為45~55 cm,術后胃腸減壓效果不佳,部分患者有腹脹不適感。針對這一問題,將260例胃腸減壓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30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觀察組改胃腸減壓管插入深度為55~68 cm,對照組按常規插管,觀察兩組患者腹脹及引流等情況。結果:兩組腹脹及引流液量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提示觀察組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明顯減輕腹脹。 |
報道 |
有文獻報道,插胃腸減壓管直至導管側孔全部進入胃內的深度為55~60 cm。亦證明要使導管側孔完全達到胃內,起到良好的減壓效果,插管深度必須在55 cm以上。對以往插管回顧,插入胃管后,只能抽出少量胃液,有時僅抽出少量粘液而無胃液抽出,聽診胃中有氣過水聲,雖證明胃管在胃內,但術后減壓效果不佳,患者出現腹脹,胃蠕動恢復慢,使置管時間延長。觀察組將胃腸減壓管插入深度增加10~13 cm,達到55~68 cm,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患者腹脹明顯減輕,其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此方法可取。測量方法可由傳統法從耳垂至鼻尖再至劍突的長度加上從鼻尖至發際的長度為55~68 cm,術中觀察胃管頂端正好在胃竇部,側孔全部在胃內,有利于引流。 胃腸減壓術適用于各型腸梗阻病人;胃部疾病需要排出胃內容物者。胃、食管、腸管手術后以及腹腔內或腹膜后的手術,引起暫時性腸麻痹者。 |
相關問答
熱門產品推薦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有注明“來源:智配網”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于智配網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授權轉載時須注明“來源:智配網”。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