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冊 |
![]() |
---|---|
相關參數 |
|
景區簡介 |
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重慶市北碚區嘉陵江小三峽之溫塘峽西岸,距重慶市中心35公里,海拔200米—952.5米。 保護區內植物資源豐富,部分植物起源古老,珍稀瀕危植物繁多,據調查,縉云山保護區現有植物246科、992屬、1966種,其中國家級保護珍稀植物珙桐、銀杉、紅豆杉、桫欏等51種,有縉云四照花、縉云槭、北碚榕等模式植物38種;有動物1071種,其中國家級保護珍稀動物草鸮、紅腹錦雞、雕鸮等13種。是長江中上游地區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和植物種基因庫,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是開展森林科考研究、生態教學實習及環境保護教育等活動的基地。 縉云山有保存較為完好的始建于南朝劉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的縉云寺廟,有晚唐石照壁、宋代牌坊、清代那伽窟等古代石刻,有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太虛大師創建的“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遺址和原中共南方局夏季辦公舊址,有重建的白云觀、紹龍觀道教文化園區,有黛湖、獅子峰、香爐峰、佛光巖、舍身巖、白云竹海等自然景觀。 |
地理環境 |
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重慶市北碚區嘉陵江小三峽之溫塘峽西岸,面積7600公頃。 |
景區資源 |
礦產資源 縉云山的礦藏以煤為主,并有少量鐵礦等。其煤層主要分布在縉云山西北面的蔡家溝、楊泗溝、雙河口、黃焰溝及東南面的么店子、水馬門、麻林壩一帶。據統計,1926~1933年,寶源煤礦公司在縉云山采煤,最高年產量達125085噸。 鐵礦主要分布在東北面的火燒山、舵鼓石及公路沿線一帶,1958年,曾以此山鐵礦煉鐵。 植物資源 保護區有植物246科、992屬、1966種。其中,淡水藻類植物2科、19 土壤介紹
縉云山土壤分為黃壤和水稻土兩大類,并有少量零星分布的紫色土。黃壤大類又分為黃壤和黃泥土兩亞類,二者各有一屬,即冷砂黃壤土屬和冷砂黃泥土屬,其中冷砂黃壤土屬有6個土種,冷砂黃泥土屬有4個土種。水稻土大類只有1個亞類,1個土屬,3個土種。 水文信息 縉云山巖層為砂、泥頁巖相間組合,上層為厚砂巖,下層為泥頁巖,泥頁巖積水。巖層越厚,積水越多。在砂巖和泥頁巖接觸面,有接觸水流出。采煤后的煤洞有煤洞水,巖體在這些流水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以山脊線為分水嶺。在東南翼和西北翼上發育的許多平行排列的順向河及沖溝,構成了縉云山的梳狀水系。沖溝長度一般為0.7~1公里,最長者1.8公里,最短者0.5公里,大多屬于幼年沖溝,其彎曲度不明顯,多為直線型沖溝,而溝谷為“v"字型。谷寬10~50米,也有幾米寬的,由于山體蓄水量較大,沖溝大多數(12條)有常年性流水,成為山泉,滿足職工、村民以及游客的生活用水,并且煤洞水還成為地勢較高的丘陵地的灌溉用水。所有這些流水最終流入嘉陵江。 保護區范圍內,有人工挖掘的堰塘,溪溝筑成的大小水庫共計11個。 縉云山節肢動物門共有2綱,20目,147科,1264種。其中昆蟲綱有17目,119科,1071種,蛛形綱共3目,28科,193種??N云山現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共4綱,2l目,51科(另有2個亞科),189種。其中兩棲綱的1目,3科,8種;爬行綱2目,6科,21種;鳥綱的12目,30科(另有2個亞科),134種;哺乳綱的6目.12科,26種。 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小靈貓、禿鸛、紅隼等11種。 植物 縉云山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較多,根據1985年國家環境委員會公布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1987年6月國家環境保護局主持編寫的《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和1997年林業部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等資料所列保護植物名錄,縉云山有國家級保護植物為51種,其中國家一 以縉云山植物作模式標本命名的共38種,包括北碚槭、縉云槭、縉云四照花、縉云黃芩、縉云紫珠、縉云衛矛、長葉珊瑚、凹脈新木姜子、重慶山茶、北碚榕、縉云紫金牛、北碚紫金牛、瘤果茶、縉云山茶、陜西短柱茶、細萼連蕊茶、四川蒲桃、無葉薺苧、三角葉假福王草、縉云瑞香、毛柱瑞香、縉云冬青、弓果黍、無刺檀梨、縉云瘤足蕨、蜀桂、縉云鐵線蕨、潤楠、菱葉烏頭、毛桂、四川毛蕊茶、多花堇菜、小野芝麻、柳葉紅莖黃芩、疏序藎草、叢生蜘蛛抱蛋、縉云溪邊蕨、粽葉草。 |
代表景點 |
主要景點 重慶市植物園成立于1985年,建在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重慶市植物園與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主要任務是保護、繁殖、研究本地特有、珍稀、瀕危植物,廣泛收集國內外亞熱帶木本植物資源,普及植物科學知識,建成科學內涵高、園林外貌美、科普性強、具有鮮明特征的森林植物園。 縉云勝境 縉云山從北到南有朝日峰、香爐峰、獅子峰、聚云峰、猿嘯峰、蓮花峰、寶塔峰、玉尖峰、夕照峰9峰橫亙,其中玉尖峰最高,海拔1050米。景區有佛光巖、相思巖、舍身崖、黛湖、白云竹海等眾多優美的自然景觀??N云山人文資源十分豐富,有縉云寺、溫泉寺、白云觀、紹龍觀、復興寺、石華寺等8大古剎和晚唐石照壁、明代石牌坊、宋代石刻等名勝古跡。有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1932年)遺址和獅子峰寨、青龍寨等古寨遺跡;還是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佛教勝地,有50年代中共西南局領導夏季辦公舊址(賀龍院和小平舊居)等;現新建有白云觀、紹龍觀等道教文化園區和景點。景區每年舉辦縉云登山節和“縉云論劍”武林大會。 獅子峰 海拔864米,由下仰望,其狀似雄獅俯臥峻嶺,獅子峰上又有一頭銅獅子,故名獅子峰。于峰頂“太虛臺”極目遠眺,蜿蜒如帶的嘉陵江和風光秀麗的北碚城可盡收眼底。 香爐峰 海拔854米,與獅子峰相對峙,峰旁一石柱高約20米,形似香爐。峰上建有高達41米的觀景樓。 小平舊居 位于杉木園東南角,距賀龍院300余米,為2幢一樓一底小樓,前面的是原中共西南局辦公處,后面是小平同志任中共西南局書記時舊居。 賀龍院 原西南軍區司令員賀龍元帥辦公樓,為一樓一底,中西合璧式建筑,掩映于蒼松綠樹叢中。樓前塑有賀龍元帥半身戎裝石雕像。 洛陽橋 在縉云寺山門前,有一座小石拱橋,橫跨溪澗,不知創建于何時。相傳馮狀元常到橋上迎著朝陽洛誦詩文,故名洛陽橋?,F存的洛陽橋,系1953年修公路時改建的。橋寬4米,掩映在碧綠的叢林之中,秀麗靜謐,常為游人駐足之處。 八角井 在縉云寺西北100余米處,石地鑿成,深10余米,池水澄碧,常年不涸。井上石欄系1953年用青石砌成八角形。傳說當年馮狀元在此讀書時,常到池中洗墨,故稱“洗墨池”。1990年周云泉所題“八角井”石碑,現立于井旁。 黛 湖 在紹龍觀后,九龍寨下的公路邊,水清澈碧綠如黛。1930年,江津白屋詩人吳芳吉便取名“黛湖”。1935年,書法家歐陽漸書題“黛湖”。1934年,北泉公園經理鄧少琴等組織北泉黛 龍 塘 在縉云寺西面八角池附近,為平地下陷深塘,寬30米,深30米,上小下大,呈圓形。周圍竹樹茂盛,塘底植被蔥蘢,有潺潺流水,常年不斷。當地農民曾用繩索下底探險采藥。 海螺洞 海螺洞位于聚云峰右側山埡巖石上。洞口徑1.8米,深3米左右,洞形似海螺,當山風吹入,洞穴呼呼有聲,故稱海螺洞。后有好心人,將洞中凸石打掉,破壞了自然形成的空氣振動發音的條件,螺聲至此就消失了,現徒留其洞。上方所鑿“海螺洞”系1998年西南師大鄧福林先生所書,工匠趙忠益所刻。 |
旅游信息 |
公共汽車線路: 解放碑、南坪、楊家坪均有公共汽車到北碚,到北碚后 自駕車線路: 1、渝合高速路縉云山出口下高速公路,15分鐘即到。 2、到沙坪壩經楊公橋、雙碑、井口到北碚,沿國道212經文星灣大橋向合川方向到三花石上山。 |
所獲榮譽 |
縉云山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79年。 1985年成立重慶市植物園。 2001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相關問答
熱門產品推薦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有注明“來源:智配網”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于智配網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授權轉載時須注明“來源:智配網”。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