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冊 |
![]() |
---|---|
相關參數 |
|
生平履歷 |
1929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教育行政與社會學,兩年后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到歐洲游歷,與在歐洲游學的吳宓一同回國。 回國后,任暨南大學、復旦大學教育系。1935年2月9日與熊希齡結婚后辭去大學教職,協助丈夫開展慈善事業。1937年12月25日熊希齡病逝后,出任北京香山教授慈幼院院長。曾出席印尼雅加達國際禁販婦孺會議。1939年,當選浙江省參議會參議員。1947年,當選北平市參議員,同年11月當選"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4月去臺灣,1950年4月赴美國,先任舊金山《少年中國報》編輯,后任加州大學、華盛頓大學研究員。1962年回臺灣定居,并執教于實踐家政??茖W校。1966年退休,定居臺北內湖。1999年11月10日于臺北逝世,享年101歲。著作有回憶錄《往事》。 |
愛情故事 |
毛彥文生于大戶人家,父母相對開明,因此有機會成為民國第一批知識女性,讀中學,讀大學,還遠赴重洋讀碩士。毛彥文9歲定親,19歲時夫家抬著花轎來迎娶,她卻從后門逃了。這是那個時代的典型故事,后門的銹鎖,總是在嗚咽的嗩吶聲已逼近花廳時才訇然彈開。守在門外的,是她的表哥。這一點,也未能逃出窠臼。 表哥朱君毅,清華高材生,留美博士。二人兩小無猜,親密無間——那年月,盡管風氣漸開,但畢竟有男女不親之防,而最具方便條件可以名正言順在一起廝混的,就是表兄妹了——這也就是《紅樓夢》里賈寶玉青梅表姐竹馬表妹的根本情由。 朱表哥去美國留學前,與毛海誓山盟,錦書纏繞,家長們也樂得成全,一樁好事眼見得要花開蒂落,水到渠成。 朱君毅的清華同學吳宓,后世的國學大師,卻被毛彥文寫給朱的情書深深打動,一顆愛的種籽,就此埋下。朱與吳又有同學陳烈勛,把妹妹陳心一介紹給了吳宓。陳心一與毛彥文是同學,吳曾托毛彥文了解陳心一的情況,算起來,毛彥文該是吳宓的媒人。其后,朱君毅學成歸國,突然變了心,要與毛彥文解除婚約。能說出口的原因是他接受了現代觀念,認識到了近親結婚的害處。但在毛彥文看來,此是借口,6年苦候,青絲白發,一朝成空,她無法接受。毛淚眼婆娑求吳宓勸朱回心轉意,未果。這樣,吳又成了毛的媒人。原來,朋友妻,有顧忌;如今,媒人要往花轎里跳了。吳宓與陳心一離婚,決絕地拋妻別子,苦追毛彥文不休。這一段情絲纏繞,怎么一個亂字了得。 吳追毛時,每次寫信,總念念不忘說某年從朱君毅處讀到她的信而漸生愛慕和幻想。毛彥文心口哪塊疼,難道吳宓不知道?他這么往傷疤上捅,好像是在故意胡來,毛彥文的反感一日深似一日。難怪活到一百余歲的毛彥文,耋耄之年對吳宓的評價依然是:“書呆子!” 毛纏朱,吳追毛,一場三人馬拉松,漫漫無窮期。等到毛彥文心灰意冷時,抽身而退,一場游戲戛然而止。毛彥文也沒有什么特別的療傷法子,只不過是暗下決心,要干一番大事業??墒歉墒裁春媚??此時,恰金陵大學的同學熊芷請毛去北平散心,毛就離開了南京這個傷情之地,只身北上。
而當時,熊希齡已喪妻4年,依然悼痛不已,因之意氣消沉,甚至已無心打理慈幼院業務。也許是大家從毛彥文的眼里發現了火花,也許是熊芷愛父心切,于是推舉熊希齡的內侄女朱曦出面,極力鼓動熊希齡向毛彥文求婚。熊聽說過毛,對毛的評價是“民國奇女子”。毛也猶豫,畢竟年齡差得太大了。只是,轉念一想到“事業”兩個字,心一動而不可收拾了。 1935年2月,熊與毛,在上海辦婚禮,《申報》有這樣的報道:“前國務總理熊希齡氏,現年66歲,悼亡四載,昨日下午三時,借慕爾堂與毛彥文女士行婚禮。毛女士為留美女學生,任大學教授,芳齡三十有八,紅顏白發,韻事流傳,滬上聞人咸往道賀,汽車塞途,極一時之盛?!?/p> 毛彥文對熊希齡只提了一個要求,必須剃去他蓄留了20年的胡須,熊希齡欣然聽命。一場風花雪月事,就此有了一個喜劇的收場。 |
感情生活 |
毛彥文:感情生活的嗇與豐 1990年代初期以來,隨著吳宓其人的被發掘與其文的被不斷刊印,一位名為“毛彥文”的女性逐漸浮現出來,引起了讀書界廣泛的興趣和關注。 起初是《吳宓詩集》中詩人不吝筆墨地噴薄其對毛的無限傾慕之情,“吳宓先生之煩惱”組詩的第一首“吳宓苦愛毛彥文,三洲人士共驚聞。離婚不畏圣賢譏,金錢名譽何足云”成為讀書界不少人茶余飯后消遣的軼聞;在1995年《吳宓自編年譜》中,我們看到了毛彥文1914年為追求婚姻自主而逃婚的壯舉,1919年毛受未婚夫朱君毅之托,兩度去杭州代吳宓側面打聽陳心一女士情況,以及1924年朱君毅毛彥文解除婚約前后的種種曲折;1998~1999年出版的《吳宓日記》以“現在進行時”記下了吳宓與毛彥文之間交往的無數瞬間,其中最令人嘆惋不置的,則是1928年夏吳宓南游之后大約6年間兩人復雜的情感糾葛——歡愉總是短暫的,留給當事人尤其是吳宓的,更多的是憤懣滿懷。這場沒有結果的,單方面的“愛情”并未隨著1935年2月9日毛彥文與前國務總理熊希齡締結姻緣而結束,吳宓依然牽掛著他心目中的“海倫”。 透過吳宓遺留文獻中繁密的記錄叢林,過濾掉其中夾雜的吳宓個人強烈的情感偏好,我們依然可以明晰地感受到毛彥文的形象:有個性、有追求,好交朋友,處事穩妥,秉性善良。她不是像吳宓離異的妻子陳心一那樣淳樸善良而又逆來順受,她無法忍受吳宓急躁的情緒。她有她個人事業上的追求,所以才克服種種困難,毅然留美求學,1930年在法國的吳宓屢次電招她來法結婚,享受巴黎明媚的春色,她以不愿中斷學業等原因為理由遲遲不愿前往,1931年夏兩人在法國會面后相互指責,她的理由之一是這一年因與吳宓頻繁的魚雁往來使她未能專心學問,而吳宓對此幾乎未予考慮。她的朋友很多,以致于被稱為“交際花”。她辦事平穩、得體,在事情沒有確定時不愿到處張揚,她多次拒絕與吳宓通信或共同外出,以免流言沸沸揚揚,而吳宓恰恰是一個喜歡到處傾訴個人情感衷曲的人,甚至不惜將之寫進詩歌里到處傳揚。吳宓的熱誠、善良也曾打動過她,也許因不愿傷害吳宓的心情促使他們幾乎走到過婚姻的邊緣。[3] |
情感狀態 |
不過,總的來說,吳毛個性差異太大,吳宓當時的情感狀態還不能給毛彥文以安全感,兩人未能締結姻緣也可以說有幾分必然。對于吳宓來說,這是一段給予他身心以巨大損害的傷心之旅,一段難以忘懷的情感之旅,但是對于毛彥文來說,她的感情興奮點并沒有被激發出來,她是不愿意承認她和吳宓之間有過什么“愛情”經歷的。
回避談她和吳宓的情感糾葛,根本的原因在于她認為這是一場由吳宓單方面產生的“愛情”,從她自身的感受來說,“愛情”并不存在。而半個多世紀以來,不僅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仿佛真有所謂的“愛情”,而且不知內情的人都責她寡情,使她備受責罵與誤解。1999年6月,內地學者沈衛威訪毛彥文,提到吳宓日記詳細記錄對毛彥文的愛慕以及內地許多人關注吳毛感情關系時,毛彥文搖搖頭,說:“真是無聊!” 不過,毛彥文并不回避失敗的愛情。毛彥文與表兄朱君毅青梅竹馬,維持戀愛關系二十余年,最終因朱的移情別戀而終結。這場給予毛彥文以巨大打擊,甚至改變了她的人生道路的重要事件,在《往事》一書中有詳細的敘述。1963年11月,當聽到朱君毅半年前在上海去世的消息后,“為了這個噩耗,使我心亂如麻,舊情復熾,夜間失眠,所有沉淀在腦中往事都一一浮現,那么清晰,那么真實。君毅往矣。我的創痕并非平復?!睘榱税l泄胸中郁積,她寫下了一篇長文“悼君毅”,在書中從第37頁排到第52頁,篇幅居她各種懷人文章之首。 由于是一本女性的自傳,《往事》以大量的篇幅寫親情、愛情與友情,其感情相當豐沛,有歡欣,有郁悶,有傷感,所有這一切,都出之于幽雅而節制的筆調。在經歷過世紀滄桑的老人眼里,自己是平凡的,經歷的事情也是平凡的,即便其中有幾件突出的記載,事過境遷,也成為平凡的了。她謙虛地說:“這似乎是一本流水賬,談不上格局,也沒有文采的,故本書將僅贈少數親友作為紀念?!彼沁@樣說,也是這樣做的,自1987年稿成以后,她只自費印刷贈送親友,她不愿讓不相干的人看了作為茶余酒后的談資。 吳宓曾在1933年8月18日的日記里,將與他關系密切的幾個女性比作不同的飲料,有的如白開水,有的如酒,有的如仙露,有的如茶。他以茶來比喻毛彥文。吳宓對女性心理的細膩處常常缺乏把握,不過,他對毛彥文的感受也有準確的地方,他以茶來比喻毛彥文,可能就是很到位的一處。[4] |
熱門產品推薦
感興趣的產品
感興趣的廠家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有注明“來源:智配網”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于智配網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授權轉載時須注明“來源:智配網”。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